首页 > 男生 > 历史军事 > 重开回到大明洪武

正文卷 第20章 出行!

重开回到大明洪武

  

刘九趴在椅子上,等朱橚上完药后,他便站了起来。

朱榑看着刘九,惊叹说道:“便能走路了?”

刘九艰难地咬了咬嘴唇,笑嘻嘻:“嘿嘿,陛下没杀奴婢,便是留着这条小命伺候您呐。”

朝廷刑法残酷,刘九听说,除了剥皮实草外,还有凌迟之刑,要割三千六百多刀,比五代十国时凌迟八刀严酷多了。

宫里的太监,要是被打成重伤,身体落下伤疾,一般会被打发出宫,殿下不仅没换掉他,还替他找了大夫看病。

刘九无比感激,宫里没有像齐王这样好的皇子了。

听说命格硬的太监,都很厉害………朱榑看了一眼刘九,“以后跟着孤,要聪明些,若是撒谎撒不过去了,便要说实话,真是笨,这还要孤教你。”

“啊,奴婢知道了,殿下,咱们去哪里?”

朱榑陷入沉思,本来就想换个宝钞,哪知道会被父皇抓住。

不过,我也确定了一点。

宝钞的确贬值了。

朱榑不会跑到朱元璋面前,说通货膨胀之类的话,百姓都知道这玩意擦屁屁都嫌掉色,朱元璋能不知道?

这位洪武皇帝心如明镜!

因为宝钞就是朝廷作为一种手段,解决如今的财政困境,相当于两权相害取其轻,要反驳它就需要给出一条解决建议。

否则,朱元璋只会冷冷地递过来一个眼神:免开尊口了。

秦汉唐,那些懂得劝诫的谏臣,皆是通晓提出反对,并带来解决方案的道理,否则,都没好下场。

朱榑想要做点什么。

刘九伸出手,碰了碰朱榑的手臂,委屈巴巴地喊了一句,“殿下别看了,吴王回去了。”

“回孤的院子。”

朱榑说道。

先生被罚去江宁县屯田,大本堂他是不想去了,成日训诫藩王的教条,诸王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是学习成为一个将领!

朱元璋给皇子们,请了一位马政师傅。

济宁侯,顾时。

在京城外的钟山脚下,建设了一个重兵把守的校场,诸王能在那里射箭、跑马,学习用兵之道。

这两天,朱榑来到校场,诸位的皇子玩得不亦乐乎,朱樉和朱棡不知跑哪儿去了,朱棣找了顾时亲自切磋,小傻瓜朱梓抱着六哥朱桢的小腿,像鼻涕虫一样缠着他。

唯独朱橚坐在角落里。

朱榑走到朱橚面前,和他切磋技勇。

诸位皇子中,最强的是朱棣,朱樉和朱棡比朱棣稍微弱一些些,其次就是朱桢、朱橚以及朱榑。

马皇后有时会派人给皇子们送来一些点心。

藩王们骑着马,一行人回到城里。

朱榑和朱橚勒住马缰,可以看到午门前,一个披头散发的汉子,双腿不停颤抖,大声嚎叫着,被行刑的官吏,一刀砍去了脑袋。

又是被朝廷抓到的空印官员。

旁边等待处决的官员,见这一幕,站起来便跑,被检校抓住昏死过去,大刀落下,这回是真死了。

那些偏远地方,要两三个月才能押送到京城,在午门内斩首。

朱榑正视着两个被处死的官员。

削藩时,藩王的结局,未必好到哪儿去,我要提升在朝中的地位了啊……

回到皇宫,朱榑来到朱标的春和宫,一见面,便开口让朱标带他去江西进贤的冶铁所。

“兄长啊,我平日对你如何?”

朱标看着朱榑,说道“七弟啊,为臣难,为君也不易,朝中诸多事务,若我离开京城,百姓民生大计便要被搁置,况且,你认为,父皇会准许我离开京城吗?”

“可我听说,十三冶铁所设置了冶铁官后,数额依旧没有改善,兄长的贡献又在哪里呢?”

朱元璋重视冶铁,才专门设置冶铁官员。

不论是百万大军的装备,各地武装守备,百姓农耕开荒,都离不开铁具,某种意义上,铁器关乎着朝廷的国力。

冶铁量仍无提升,或许,会有一批官员会被带到京城问罪。

朱标看着朱榑,说道:“冶铁数额一直上不去,更不能去冶铁所胡闹,要是耽搁了进度,是会死人的。”

此时,上一世的记忆占据朱榑的脑子,为何穿越客都喜欢冶铁,不论是制糖、雪花盐还是文抄,都只是锦上添花。

承载在生产力最低层的是,冶铁。

它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解决宝钞贬值的最根本政策!

“兄长不带我去,那我便每日来东宫一趟,找遍六宫,也吃不到东宫这么好的点心了。”

………

此时奉天殿中,朱元璋今日穿着黄色常服,挺直胸膛,坐在御案前,他抬头地看着朱标。

“太子离京做什么?”

“回禀父皇,今日看到奏本,十三座铁冶所增设冶炼铁官后,数额仍不见有所增,空印之后,地方官员缺额,儿臣身为储君,在京城不能明察,想到江西进贤巡访。”

朱元璋曾经将自己治国的四字真言,传给了朱标。

四字中的一字,便是“明”。

明才不会被奸佞蒙蔽,能想到亲自去视察,朱元璋正为此事所虑,他亦知道朱标为何而来,轻轻放下奏疏,点头道:“你应该去。”

“父皇,我想带上五弟和七弟,儿臣做兄长的,平日忙于政事,正好这次正好可以教导他们。”

朱元璋并没有表现得意外,头也不抬:“去吧,三五,你随太子和齐王出行。”

叫上朱橚,是朱榑的主意,因为朱榑知道,他这位五哥一直想到远点的地方,采点草药。

回到东宫,朱标吩咐仪鸾司准备车驾。

其实也没什么好准备的。

至少对于朱榑来说。

他来到午门,早已等候的车撵停在下马碑前,撩开门帘,朱标伸出左手,朱橚伸出右手,一起把朱榑拉了上去。

“七弟啊,你去哪了?”

“兄长,我拿了一些糕点和牛肉。”

朱橚很高兴,“兄长啊,终于可以离开京城了。”

“路上不可胡闹。”

朱标嘱咐两个弟弟。

一到休息,朱橚便循着路边上山,寻找药草,他是真的痴迷于此,不仅不觉得累,反而比呆在马车里更精神。

马车里的“野草”越堆越多,连温和的朱标都有意见了。

官道上,很少能看到过路百姓,因为出行要凭借路引,除了商贾,百姓通常是不流动的。

朱标撩起马车帘,望着窗外,怅然一叹:“五弟,七弟,你们看这田地,尚且还在江南省,便如此贫瘠了。”

这个时候,明朝的布政使司,分守道,按察使司,分巡道等机构都还没有设立,地方政府基本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只是改称为府。

制度还不完善。

地方监管力量薄弱,一个地方知府兼任市长、公安局长、司法检查长、城建局局长等等多个职位。

所以,根本管不过来。

没有朝廷提醒,大多数百姓不知道耕种的时令,他们真的就是这般无知。

朝廷便设置一个职务,叫做司农官。

马车进了进贤县,又行进一段路,终于停下来,这里可以看到弥漫在山林间的白烟。

朱标掏出两张手帕,递给两个弟弟,自己也捂着口鼻。

朱榑咧嘴一笑,他对这股味道很熟悉。

新上任的冶铁官赵立看着车撵仪驾近了,抱手躬身,沉声说道:“臣冶所大使,赵吏,见过太子,见过二位皇子。”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