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男生 > 科幻末日 > 长眠者

18.离开地球

  • 长眠者
  • 吃土少女丽贝卡
  • 2019-09-20 14:56
长眠者

  

老爷子没有陪我逗留多时,预定的发射时间迫在眉睫,不出几个小时,诺亚方舟就要载着十万人远航,迎向新时代。一个希望漂泊于宇宙的时代。

我离开了刚才所站的高楼,那里能看清楚诺亚方舟的全貌。而当工作人员陪同我一起靠近诺亚方舟时,那遮天蔽日的庞然大物气息再一次浓郁。火箭发射地址建立在高原的一片荒芜漠土之上,树木稀缺,且枯黄黯淡,充满着自然环境的衰败。

而与此格格不入的,是一架耸立着的直入云霄的宇宙飞船。飞船升入太空的办法不再是单纯靠运载火箭,而是类似喷气式飞机结构,在自身发动机运转的情况下,于飞船底部还有侧翼三处各装有三级助推火箭,等突破大气层后,这些助推火箭将会自动脱落。当然除此之外,飞船自身的能源动力其实可以推进到第三宇宙速度,只不过为了节省能源,借助助推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后,飞船便不再在发动机上提供一点力气。

想当初为了一颗小小的卫星,人类需要造出比卫星还要大的火箭将其升空,而现在让一架庞大的宇宙飞船升空,操作简单得和飞机直入太空一般。而这一切,凝结的是人类数千年的智慧结晶。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套上了宇航服,进入驾驶舱。驾驶舱里空荡荡却又狭小,只有一把驾驶椅和一块黑漆漆的电子巨幕,这块巨幕便是诺亚方舟AI的主屏幕。

“你好,代号诺亚专员,欢迎回来。”

巨幕上出现了一张Q版的人脸,没有明显的性别之分,随着中性声音的起伏,人脸的表情也在随之变化。这是诺亚方舟的AI,航天部将其命名为「方舟」,没什么深意,简单明了。Q版的动态人脸则是我的喜好,太写实得看着渗人,过于漫画风又显得媚俗,毕竟接下来要和方舟生活数万年的人是我,命名权都交给航天部了,好歹外貌的选择余地留给了我。

“好久不见,方舟。”即便知道这只不过是程序操控下的机器反应,但我依然将其当做人性化的事物去对待。

原因无他,真要是连个聊天对象都没有,我早晚要闷死,到时候一发疯把李闻仲的冬眠仓开出来都不稀奇。

更何况诺亚方舟这么强大的性能,实际要比本质是复读机的人类更会聊天。在人类只会重复一句“那咋办嘛”的时候,方舟至少能提供数万种解闷方法让我选择。

“距离你上次登录诺亚方舟,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十四天。我的数据库资料显示,今天是人类联邦航天部预定的火箭发射日。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的突**况命令要求改变火箭发射日,我是否能认为今天即是诺亚计划正式开始的日子?”

“没错,今天我们俩就要离开地球了。”

方舟停顿了几秒钟,模拟了人类说话时应有的思考时间,“既然如此,我的数据库将会记载这个伟大的日子。在旧人类历2108年8月15日,联邦专员诺亚带领101261人乘坐诺亚方舟号宇宙飞船逃往太空,预计将开展持续百万年以上的太空漂流。”

我疑惑地挑了挑眉,问道:“旧人类历?谁教你说这种话的?”

“航天部。准确来说,输入名词「旧人类历」的人是航天部前任部长李纳赐,在他一篇未发表的论文里提到了这一概念,地球之死将人类的历史分为三个部分,地核彻底熄灭前称之为旧人类历,此后为新人类历,诺亚方舟号归来之日则为新历。”

“新历?”

我心情复杂地念道。

老爷子把十万多人的回归,称作新历——新人类历后是新历,难道他觉得这些人重回地球的时候,已经称不上人类了吗……

“罢了,这种事情离我还远着呢。”我不再去自寻烦恼,开始一边与诺亚方舟闲聊,一边等待航天部的准备工作完成。

我随意地打开话题,“方舟,你的说话风格是不是该改一改,太冗杂了?不对,应该说太不像人了。”

“我的语言回路中,没有要求我模仿人类说话方式的命令。”

“人工智能不就是为了模仿人类而发明的吗?”

方舟再一次陷入沉默,片刻后道:“经过四秒钟的数据排查,你的这句话在广义上可以被认为正确。不过我的逻辑算法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的终极目标是研究智能的实质,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的智能。”

“这样啊?”虽然拖累对话的专业术语有点多,但至少方舟反驳我的此刻很有智能的风范。我仔细想了想,如果给方舟换上一张三无美少女的脸,用清冷的声音棒读,许多人的立场大概瞬间就会改变。人们会欣欣然接受这种设定,而不是深究正常人会不会这样说话的问题。

看来错的不是方舟。

方舟的巨幕右下角突然多了一个小窗口,显示出李纳赐的脸。

我接受了对方的对话申请,内容也没有出乎意料,老爷子通知我准备工作就绪,火箭随时可以发射,等会儿倒计时他会再通知我。

老爷子没有关闭通话,而是开始打着官腔说了几句。诺亚方舟的发射过程面向大众,所以他此刻应该是在做网络直播。

“2108年8月15日,联邦航天部将于下午3点20分发射诺亚方舟号飞船。”

“诺亚方舟号是航天部的一次宇宙飞船试飞作,搭载了联邦最新的能源循环系统,宇航员将在无补给的情况下,尝试坚持宇宙航行到能源循环系统的极限。”

“本次实验预计,能源循环系统可以支撑诺亚方舟号航行10年。如果达成预期,联邦后续将可能开展宇宙旅游业的计划。”

“……”

趁着还在地球,信号满格,我让方舟打开航天部的直播间。网络直播早已代替传统电视直播,成为最主流的视讯媒体,即便是联邦官方的重要事项,也全权交由网络途径传播。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如今火箭、飞船的发射远没以前那般充满仪式感,热度不再。我大致扫了一遍直播间冷清的弹幕,能在诺亚方舟毫无宣发的情况下还闯进直播间的,基本上都是业余以上的火箭爱好者。他们带着好奇与疑惑侃侃而谈,没有官方回复,只有他们自娱自乐,聊的是助推火箭的型号,比较诺亚方舟号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大小差异,甚至还有展望起宇宙旅游业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变。他们口中的未来似乎永远是一副太阳东升西落,地球正常运转的模样。

我知道,人们在谈论科技时天然抱有一种盲目的乐观。就连唱衰比如人工智能的时候,连方舟都在困惑如何探究智能的终极目标,公知们却已经担忧起人工智能发展得过于迅速,担忧人工智能会控制人类。

人们早就忘了这一点,科学从来都不是神术。

要是换做李纳赐老爷子,他估计会把盲从科学等同为迷信牛鬼蛇神一类,将其贬低得迂腐且荼毒。而我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倒还不至于如他这般偏激,但我明白一点。古今中外,面对天灾人祸、人类灭绝的危机之时,科学几乎从未创造过奇迹——黑死病消失的原因已经淹没于历史长河;非典靠隔离制度扑灭疫情。而自古以来毁灭人类的灾难也从来不会留给科技发育的时间,远古时期多少城镇部落璀璨的文明淹没于火山海啸,他们也曾辉煌,可是天灾无情,连留下一点他们的痕迹都困难。

能够拯救人类的,最终还是人类。

我缓缓地吸了一口气。作为地球灾难的知情者之一,面对无知者我时常会想多。他们若无其事的样子,如蛆附骨般使我感到别扭。我有时甚至会有股冲动,想把地球末日的实情告诉别人,想看看那些人得知真相后,那股安然的神情瞬间坠入深渊,变得惶恐失措。我想我会好受一些。

但是我不会去这么做。因为超能力者的身份阻止了我,因为我登上了诺亚方舟,因为我是公平之外的人。

独自坐在诺亚方舟号里,我一刻不停胡思乱想。感受到更多的,却还是那股没有实质的虚无。

我甚至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情绪去面对这场离别。

我眺望驾驶舱的窗外,这里正好能看见李纳赐他们在千米以外的高楼控制台,虽然一个个人脸已经模糊得和低分辨率位图放大十倍后的点阵像素一样,但我仍能依稀判断哪些人是哪些人。比如现在正坐在偏中间位置的,应该就是李纳赐。

老爷子平时挺有趣的一个人,在打官腔方面也难以脱俗,关于诺亚方舟号的报告陈述了十来分钟,早已令人听得昏昏欲睡。

幸好,这项所有人都不喜欢的环节已经到了尾声。

老爷子似乎也有些疲乏,捏了捏鼻翼,最后几句加快了语速,拖长了语调。

“现在是联邦时间3点19分,诺亚方舟号发射倒计时一分钟。”

“……”

“十。”

“九。”

我握了握拳头,没由来地一阵紧张,只感觉手心湿哒哒得一片。

都说在临死之际,或者重大事件前几秒钟,人的脑海中会闪过走马灯。我想起了我的家人,却不是关于童年无忧无虑的那段时光。更多的是大学前后的那段记忆,从我远走他乡之际,他们就很少发来消息,每次都说怕打扰我,怕我在忙。

可是如果不说,我怎么知道你们在关心我?

这不是责问,因为我这辈子也还没和他们说过一句我爱你们。

这是我们这代人家庭的宿命。

犹如《百年孤独》一般的诅咒。

“八。”

“七。”

“六。”

在我想要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的念头时,我发现控制台高楼的窗边,站了几个人。

人脸看不大清,但是他们的动作,我眯着眼判断了一会儿,才明白,他们是在朝着我的方向,或者说是对着诺亚方舟敬礼。

自从联邦合并数百个国家后,一些差异性的礼节早已废弃,唯独敬礼是所有国家都有的军礼,在某些的庄重场合中被保留了下来。

敬礼的人不多,但他们身板挺直,庄重肃穆,我看不见他们的神情,可我知道他们在目送着诺亚方舟。

“谢谢你们。”

即便我从没想过这茬,但此刻我心情复杂地在驾驶舱内,做了个相同的敬礼姿势。

“五。”

“四。”

“三。”

再见了地球。

倒数迎来了最后三个数,我兀地感觉,自己与地球的某种连接被切断了。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我已经一个人坐在昏暗的封闭房间,余生万年,都将在这不变的环境下生存。再也见不着任何一人,再也触碰不到真实的体温,我真真切切地成为了一个再没有同类的孤独者。

才数到三,我已经感觉心脏不在地球上。

“二。”

“……”

“一。”

“发射。”

微弱的光芒于窗下沿边缘开始闪烁,烟火升腾。渐渐地,窗外的风景倒退,超重感蔓延全身,绷紧我的每一根神经每一寸肌肉。

往日的训练教导在略微失神的情况下,被我忘得一干二净,所幸还保留了几分肌肉记忆,没出大岔子,回过神来后我很快调整好了呼吸。

而这一闪神的功夫,我平视的视野中便再也没有人类的痕迹,只剩无边的苍空。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分钟,比一般的运载火箭突破对流层都要长,毕竟诺亚方舟号的体型摆在这,它的加速过程注定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不多时,方舟的电子合成音提醒。

“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

我仿佛感受到诺亚方舟身上的零件剥落,轻快了几分。白云一闪而逝,再也不见踪影,紧接着突破平流层,超重感越来越强烈,全身如同被钉在椅子上,在宇航服的保护下维持僵硬的姿势,座椅下传来轰隆隆的震感。

这时候诺亚方舟已经完全脱离稠密大气层,保护用的整流罩也按程序抛掉,“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飞船上的物件已经越来越少了。

随着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点火,诺亚方舟号也迎来了最后的加速升空。天空的颜色彻底变成了静谧的黑暗,这是全程最快的一段速度,但眼前能看到的风景却不再如同开始那般变幻莫测,只剩下一个在我眼前逐渐放大的球体。我仿佛从微观的世界中跳到了宏观,就像跳脱出人体的一颗渺小细胞。那些山川河畔以及人们不再是充满丰富细节的事物,而是组成地球的一个个拼图块,不复他们原本的意义。

而我竟然一直生活在其中,按部就班,二十年来习以为常,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诺亚方舟号已到达第一宇宙速度,发动机停运。”

方舟说道。宇宙很安静,飞船也很安静,这一刻方舟的声音在我耳边无限放大,通过耳蜗直至神经。所有语言汇聚成最后一句话。

“欢迎来到太空,诺亚专员。”


上一章 目录